日期: 2024-08-07 09:00 来源: 东方烟草报
【字号: 大 中 小】
来源:东方烟草报
包头,蒙古语“包克图”,意为“有鹿的地方”。我生于斯长于斯,一座座建筑、一个个街区,见证着城市的变迁。这座充满独特魅力的城市让我迷恋。
先有复盛公,后有包头城
一座“走西口”走出来的城市
包头地方戏二人台《走西口》中唱道:“远离家乡忻代州,学会蒙话草地走。换回皮毛赚大钱,千里迢迢奔包头。”包头起源于老东河,这里最初是易货换物之地,通关互市、车马辚辚。据说,那时包头的南海子码头到了晚上灯火通明、人头攒动,船只停满黄河河道,车水马龙、人声鼎沸。
20世纪初,铁路建到包头,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、青海等地的毛皮产品通过包头运往天津口岸,内地的布匹绸缎、烟酒糖茶经过包头转运到大西北。渐渐地,包头从一个毛皮贸易集散地发展为一个城镇。
乔家金街现名包头金街,但包头老东河人还是习惯亲切地称其为“乔家金街”。这条街所在旧址是著名的晋商乔家所创立的复盛西粮油坊。这里堪称“老招牌博物馆”,各种“老商号”的招牌鳞次栉比,成为游客领略“老包头”风采的必到之地。
徜徉在乔家金街上,抬头可见“复盛公”“复义和”“永合成”等当时的知名商号招牌,仿佛让人回到那个商号林立、人流穿梭的年代。当地曾流传这样一句话:“先有复盛公,后有包头城。”这里的每个老招牌都是一个商业传奇,见证了包头的发展变迁、人事百态,见证了一座城市的人间烟火。这些商号有的湮没在历史尘埃中,有的至今仍在延续商业传奇。
红树青山日欲斜,长郊草色绿无涯
一座宜居的城市
包头的赛汗塔拉公园里绿草如茵。“赛汗塔拉”在蒙语中意为“美丽的草原”。漫步其中,不时有动物闯入眼帘,武场射箭、沙滩越野、骑马高歌……无论本地人还是游客,都可以在这里畅快漫游,体验草原风情。
从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到一步一景的园林城市,许多人很难把绿色和一个降水量少、蒸发量大的重工业城市联系在一起。作为沿黄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,包头用数十年的时间大做水文章,精心搞绿化,打造出一个又一个“城市绿肺”,使这里成为园林城市、宜居城市。
开车沿着城中主干道“巴彦塔拉大街—建设路—钢铁大街”兜风,两侧绿化带绵延不绝,空中鸟儿飞翔,令人心旷神怡。
这里有巍峨连绵的大青山,灌木密林草木葳蕤;这里有南海湿地景区,涧淌溪湍涛声阵阵。春天的南海湿地景区,凝结了一整个寒冬的冰雪渐渐融化,岸边的芦苇荡在春风中肆意摇摆、焕发新绿,远处碧波若隐若现,天边传来阵阵鸿雁叫声。
我上中学时,常常在夏季清晨五点骑自行车到南海湿地景区,体验九公里酣畅淋漓的骑行,塑胶道两侧树木葱茏、微风徐徐,花香沁人心脾,令人神清气爽。停车驻足,在树荫下的清凉亭,摊开学习资料放声背诵,这成为我永久的记忆。
昆区游玩青山居,食在东河味绵长
一座城市“分三区”
在包头流传着一句话:“住在青山,玩在昆区,吃在东河。”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老东河人,我喜欢喝茶汤——米糊拌上红糖、瓜子仁、山楂碎、葡萄干,入口软糯,味道香甜。乔家金街有个“老吴茶汤”,这家店的经营者靠五代人之力让这种街边小吃成为当地的非遗美食,入围“中国200道金牌小吃”。
茶汤有甜口和咸口之分。其实早期的茶汤只有甜口,主要讲究冲泡技巧:一把祖传的龙形茶汤壶净重十几公斤,加满30公斤水,碗内放几勺小米粉,加入少量温水迅速搅拌,然后一手执壶、一手端碗,在开水冲出壶口的一刹那及时变换壶口和碗之间的距离、控制茶汤薄厚程度,使小米粉在茶汤内完全翻滚、水不外溢,且保证米糊足够黏稠,这是做茶汤者的真功夫。
东河有家很出名的“背头烧麦”,据说创始人绰号“背头”,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儿,是不是他梳着大背头就不得而知了。烧麦是一种以烫面为皮、裹馅上笼蒸熟的面食小吃,喷香可口,兼有小笼包与锅贴的特点。与南方的糯米烧麦相比,内蒙古羊肉大葱烧麦皮薄馅大、更加实惠。我记得小时候早晨想要吃一口刚出锅的烧麦,必须得起个大早,进店对老板喊一声“来上一两”(烧麦一两六个或八个,计算的是面皮重量),厨师就麻利地现包现蒸。刚出锅的“背头烧麦”冒着热气,顶端支棱着晶莹剔透的“花形面皮”,搭配上内蒙古大碗砖茶和山西地道老陈醋,蘸碟里再加上两勺红油辣子,佐以特色“烂腌菜”,夹起流油的烧麦那么一蘸,嘬一口热汤儿,元气满满的一天便开始了。
时间可以冲淡许多事情,却冲不淡我对包头的记忆。“老包头”深藏在我的脑海中,这里文化底蕴深厚,传承着许多传统手工艺。一个老物件、一段老故事、一种老味道、一些老场景,在时光的隧道中追寻远去的流年。栩栩如生的糖人、晶莹剔透的琉璃咯嘣、亲切朴实的包头方言……都是我记忆里珍贵的点点滴滴。